当护士一旦成为病人后,遭遇和心情与其他病人如出一辙:不敢面对疾病真相……
作为重症医学科新入职的护士,我们有幸参加了科室举办的“我是患者”情境体验活动,切切实实做了一回“病人”。当我们置身于这个无比熟悉又陌生的环境,真实感受到的却是作为一名ICU病人的痛苦与无助。
躺在高档床的一瞬间,还蛮舒服;可当插上了气管插管,四肢被紧紧约束,整个人就被活生生钉在了床上,想摸一摸脸都好难;口水不自觉流了出来,竟然咽不下去,喘息也与往常不一样,非常烦躁,我想要拔管!
我与患者的距离,其实比想象中遥远
在经历了3个月的临床试用期后,我开始负责看护病人,每天面对着病人就像面对一架架需要修理的机器,输液、翻身、吸痰、抢救、测体温、计出入量、观察病情、转入转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日复一日重复着繁琐的动作。
我不明白:书本上明明写着可以4个小时翻身一次,而临床上为什么2个小时甚至更频繁?不明白为病人吸痰时为何他拼命摇头,完全抵触?不明白用来救命的气管插管,为什么病人不计后果一下子就拔出来?
那天,我变成了一个“病人”躺在熟悉的病床上,身上贴着黏糊糊的电极片,还接着监护仪的导线,手脚被约束带毫不留情地紧紧绑在床上,口中的气管插管虽只插了一小段,但仍然剥夺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一会儿,口水就开始不停流出来,双颌的肌肉也酸了,长时间固定的躺卧姿势让我浑身酸麻难忍……
如果约束带不够紧,我真想瞬间拔下所有管路!那一刻,我开始理解每次翻身时同事们都在强调“把双手约束好”的意义,也理解了每次都跟患者强调了管路的重要性,为什么还有患者“拔之而后快”,结果却为了生命而再次置管。
痛苦的过程谁都不想经历第二次,无非是因为太痛苦。在长达两小时的体验过程中,我不止一次求助于身旁的医护同事,想通过他们的关怀和安慰缓解自己的难过。现在回过头反思一下自己,虽然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的病人接触,但我与病人之间的距离,其实比想象中遥远。
如果我是一个病人
现在,我变成了一个“病人”,躺在病床上接受着同事们给予我的救治性治疗与护理:遭受着因为气管插管不能吞咽口水顺着嘴角不停流的尴尬,遭受着吸痰带来的阵阵恶心,遭受着手脚被紧绑不能动弹的无助,遭受着查房时被众人围观的无奈。
吸痰, 吸痰,要被吸痰了,会是怎样的感觉?心里只有紧张与不安……
在这个相对特殊的环境中,生理上的折磨固然可怕,但心理的孤独和恐惧也许才是更大的煎熬。健康人尚且如此,更何况疾病缠身的病人呢?
如果,我是一个病人,我希望时刻都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关心。这样的关怀之心,好比一味难得的良药,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与鼓励,让我有信心和毅力去战胜病魔。
曾经有人说:“拉开人生帷幕的人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人也是护士”,医护人员贯穿了人生的始终。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作为生命的守护者,我们有责任在每一位患者需要时,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帮助患者重获健康身心
我有点笨,但是我很认真
实习的时候,有位老师跟我讲,我们每天都被教育要“视病人如亲人”,但我们单方面的主动是不够的,作为医护人员最成功的应该是“被病人视为亲人”,因为人只有对自己的亲人才会没有防备,才会去相信你,去依赖你,你才能更好的将工作进行下去,做到“双赢”。
体验过“病人”的角色才能够理解,我们每日交接班的自我介绍与问候,每项操作前的评估与解释,对于患者来说都是可以增进亲切感与信任度的做法。身体已经不能保证健康,心理上才会有更大的需求。因为病情危重,ICU病人承受的痛苦远远在我们想象之上,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悲观、紧张、抵触甚至瞻望等不良情绪,再加上疾病本身的痛苦更加剧了不稳定情绪的产生。
因此,我们要针对每位病人不同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特点,因人施护,及时给予情感疏导。现在我知道,我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临床技术,还有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