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药,就想到同仁堂,这无疑是品牌最高的境界。作为始创于1669年,历经348年历史而经久不衰的品牌,在众多老字号中无疑“同仁堂”现象一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纵观近代中国,许多当年名冠四方的中国老品牌早已衰败,甚至消失殆尽;但也有那么十来个品牌依旧风生水起,例如同仁堂、茅台和老凤祥等。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所所长余明阳说:“中国有15000个老品牌,有1500个还活着,150个活得还不错,但只有10个能够称得上活得很好。”
死掉的自然是因为不思变革,被时代洪流冲走;但活下的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存活之道。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同仁堂现象。
提起同仁堂,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些为人熟知的动人故事。
康熙少年时曾得过一场怪病,全身红疹,奇痒无比,宫中御医束手无策,康熙心情抑郁,微服出宫散心,信步走进一家小药铺,药铺郎中只开了便宜的大黄,嘱咐泡水沐浴,康熙按照嘱咐,如法沐浴,迅速好转,不过三日便痊愈了。为了感谢郎中,康熙写下“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并送给他一座大药堂,起名“同仁堂”。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同仁堂诞生的故事。一家平民小店与皇室的故事,一个小郎中打败宫中御医的故事,放在今天不可谓不说是头版头条。从中也足以看出同仁堂精湛的医术。
同仁堂坚持“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视品质为同仁堂发展第一要务,正如其继承者乐凤鸣提出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始终坚持品质立本,这也是当今企业的发展之本,同仁堂的这一古训为近现代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指导契机。
同仁堂紧跟时代潮流,敢于创新,品牌聚焦中医药文化,走出了一条同仁堂的发展之路。
近代的同仁堂,坚持“现代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事业”发展战略,以“做长、做强、做大”为方针,积极践行质量为本,以创新引领,科技兴企为己任,形成了现代化的医疗服务集团,经营店延伸到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国。
一家药店300多年,长盛不衰,奥秘何在,同仁堂制药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对同仁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同仁堂现象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的企业借鉴?
对比另一中华老字号品牌南京冠生园,其最终破产,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央视《新闻30分》将南京冠生园使用陈年馅做月饼的情况曝光后,“南冠”月饼自此从食品商店和超市货架上被成批撤下。“陈馅事件”使南京冠生园的商业声誉一落千丈,企业形象几乎降到冰点。时隔半年,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申请破产。
南京冠生园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的理由是“经营不善,管理混乱,资不抵债”。
时任南京冠生园厂长的周裕龙指出,冠生园的破产不是因为中央电视台的曝光,这只是一个导火索,其破产是一个必然结果,只是时间长短而已。许多采访过“陈馅事件”的南京媒体记者也认为,不能简单地把破产和媒体报道联系起来。企业破产有它本身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南京桃源村食品厂厂长孙学钰说,表面看来,“南冠”垮于媒体曝光,而根子上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只想着获取不法利润,结果既害了消费者,更害了自己。
具有70年历史知名企业的轰然倒地,不管其破产原因是什么,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
同仁堂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田大方在接受采访时说,同仁堂之所以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同仁堂能一以贯之地坚持诚信为本的药德思想,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涵。
诚信首先表现在同仁堂的原材料购买和药品制造上。同仁堂的古训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思想。从过去的手工作坊,到现在的大规模生产,质量一直是同仁堂生存的命脉。
在今天的同仁堂车间里,堆成小山似的各种药材都是经过一根根、一颗颗精心挑拣。如“远志”是一种以根入药的草本植物,用于安神。而“远志”的芯却属烦热,与安神功用正好相克,国家的有关药典里并没有去芯的要求。但同仁堂为了保证最佳药效,要求给所有的“远志”去芯。要知道,“远志”根如竹筷,而芯如牙签。同仁堂的工人就是把“远志”闷湿,一根根把芯剔除干净。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同仁堂贯穿始终的仍然是“诚信”二字。生产、经营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素质,同仁堂一直坚持用诚信教育自己的员工。
传统经营哲学和现代企业制度对接。
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正式组建成立,从1993年以来,该集团一直是全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1997年,集团剥离了部分绩优资产,成立了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6月,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0年初,同仁堂尝试分拆了A股部分资产组建了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同仁堂的成功不是偶然性,产品是任何企业的基础,牢牢紧抓产品质量关,不偷工一寸一两,不懈怠每时每刻,始终牢记诚信二字,以诚立身,以德为本,以文化为传承,精益求精,紧跟创新步伐,聚焦发展,围绕少既是多,慢既是快的原则。
爱人者,人恒爱之。孔子的这句话可以作为同仁堂348年青春永驻的解释。我们相信,在未来更广阔的天地里,同仁堂这株经历了几个世纪风雨的大树,一定会枝繁叶茂。
作为与同仁堂密不可分的中药柜,在同仁堂的历次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现代中药柜领导品牌的药斗医用柜历经了84年的发展历程,为中药柜文化的再次复兴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中药柜的传承与发展中,可谓近代“同仁堂”现象。
至于中药柜,历史上亦出现甚早。梁唐时的“百眼窗”,便是这种设置的开端。唐名医孙思邈,鉴于药物品种浩繁,性味各异,特缝制许多小口袋组成的“药围身”系捆于腰上,每采集到一种药材,随手装入口袋内,看了病之后,从袋里一撮撮地抓出药来,告诉方法让病人自己炒制后,合一起煎服。宋代时药店柜台和剩药的“斗格”,与现代的药柜一模一样。北宋宣和前著名画家张择端,在他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一处药铺,招牌上书“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说明自唐以后,各地均仿照“百眼窗”、“斗格”制成了大小不等的药柜装药。
药斗医用柜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老木匠张秉臣创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张秉臣几经起落,却不曾间断制作中药柜。其制作的中药柜,柜贴墙置放,其高不过鼻(1.60米),宽不超臂展(两臂伸展宽度约1.70米),有“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的特点。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张秉臣亲手制作的铜星木尺一直保存至今,木尺铜星字显示“民国二十三年八月一日造,张秉臣自用字样”。
1975年,张建明(药斗医用柜第二代传承人)从部队转业后,筹建木器厂,继续生产中药柜、治疗柜、橱柜、文件柜及三斗桌等家具。
2007年,张伟(药斗医用柜第三代传承人)开始推动中药柜从单一品种到医院多种人性化医用柜的生产,如护士台、导医台、治疗柜、处置柜、病房衣柜、配餐柜、药品柜及实验台等。
2011年,进口生产设备上线,为生产更专业的医用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年,药斗医用柜在和医院联合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近几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发展,还专门成立了中医院环境文化建设标准课题协作组;扩大中医文化的影响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周边品牌,加强舆论引导,集中发展优势品牌,带动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这给新时期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企业指明了方向。
今天,中医药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急需解决的挑战,这既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所赋予的重大任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代中医药人,需审时度势,肩负使命,砥砺前行。正如国家灿烂的中医药文化,终将星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