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与中医药领域产生深度融合,4月23-24日,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四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一系列重磅举措,包括首次发布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中医药临床效疗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以及“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等。
据悉,此次会议由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主办,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中心承办。会议聚焦“中医药+人工智能”主题,重点围绕 AI 在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需求展开深度研讨,共商智能时代中医药发展策略和重点任务,为制订相关政策规划提供智力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陈香美、王琦、田金洲、朱立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赵军宁,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李宗友,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以及近百余名教育、医疗、科技、产业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代表线上线下参会。黄璐琦院士、张伯礼院士、刘革生书记致开幕辞,朱立国院士和张俊华教授分别主持大会开幕式和发布仪式。
张伯礼院士致辞
《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
科技改变世界,影响未来。基于对“技术-事业-产业”关系的深度思辨,就中医药领域如何发展好、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经跨领域专家研讨,形成《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并于会上正式发布。《共识》提出:
一、拥抱AI。充分认识AI技术的特点是合理利用的前提。AI技术处于不断迭代发展的进程中,已经显示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力量。面向未来,AI也必将强力推动中医药学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需要中医药界在思想认识、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战略谋划。
二、发展AI。AI必须与中医药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产生新动能。通用大模型尚不能满足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发掘中医药知识,注重数据质量和标准化建设,研制中医药行业模型和专业化智能体。
三、应用AI。加强中医药应用AI的场景研究,以应用促创新、促发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技、产业和管理等各个领域都有AI应用的广阔场景,需要完善共建共享共赢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和项目牵引,推动“政产学研用”联动,形成中医药+AI新业态。
《共识》呼吁中医药、人工智能、医学工程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管理部门加强联动,共同为智能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中医药+人工智能乌镇共识》发布现场
首次发布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
会上还首次发布了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依托证据智能生产和转化国家中医药交叉学科创新团队,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集成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循证医学方法,基于通义千问、DeepSeek国产深度推理大模型对其进行微调,研发了“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该智能体体现了对证据转化需求全流程、深度理解,并能进行检索、提取、核对、评价、分析、个性化输出,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智能化证据生产。
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俊华表示,中医药证据生产转化历经三个阶段:一是人工分散阶段,研究者需从海量散在数据库中人工检索、提取、分析数据,存在耗时长、效率低、质量一致性差等问题;二是数据库集中阶段,天津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团队采用“人海战术”,历时8年,建成“中医药证据库系统(EVDS)”,实现了临床证据源的集中,解决了资源库建设问题,提高了应用效率,但证据转化过程仍依赖人工,个性化数据调用程序复杂。“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医药临床证据转化进入第三阶段。
中医药循证评价智能体(Aireview Agent)发布现场
当日还发布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临床效疗数据采集研究型药店建设规范》团体标准以及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此次入选的50项高影响力研究涉及了7个研究领域。
“2025年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发布现场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3场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代表聚焦AI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智能时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药产业挑战与对策等方面交流研讨,形成了多项共识,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性和战略性价值。